校园动态
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传真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阅读展示评比优秀论文(第四期)

发布日期:2022-06-08 17:57:07

《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阅读展示评比优秀论文(第四期)

 

为进一步加强思悟课堂理念,提高“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和专业发展,提升以“思维导学”为方向的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我校在2021-2022学年寒假继续组织了《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读后感评比活动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组织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阅读展示活动。

该活动受到全国多所著名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投稿。我校在该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组织奖,陈瑞娜老师的作品获特别奖,冯芒、刘阿龙、马焕兰、于泳梅四位老师的作品获优秀奖。现选登第四期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思史悟道、学史明理——

基于《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对历史教学的思考

刘阿龙

初上讲坛的我对于一节历史课应有的核心要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等等,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通过拜读《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我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对教学有了诸多的想法,实现了两个观念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从“怎样教”到“怎样学”。不应当“课本教师”,历史教材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一种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学会重新整合教材,在新情景下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使用教材去解决问题。

房校长的《思维第一》一书关于“思维导学”的理论、方法别开思路,具有发现性和独创性,引领教学风潮。无论是何学科都可以从该书中获得教学的启示。本书以生动的案例贯穿,可读性强,更具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

冷战史大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曾言“战略就是目标与能力的平衡”。至于历史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思维第一》中,从学习目标设计——实现路径规划——关键问题凝练升华——问题改编练习——课堂观察评价(6个维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了平衡木。

学习始于阅读,绝知更需践行。由科技、疫情等引发的一系列变化,面对国情、世情,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变局”。未来已来,我们如何思考未来,定义未来,更好的面对未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思路显得尤为迫切。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 ,中学历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更需发挥学史明理、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应当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具体化方法目标;通过研读教材文本,把握内容主旨;设计教学过程,应叙史见人。这与《思维第一》倡导的“思维导学”的教学设计是高度契合的。新教材纲要式的呈现方式,突破了传统中学历史教材的窠臼,但也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比方说:学科素养目标诉求与纲要式表述之间难以统合的矛盾、课时有限和单课载荷与体量庞杂之间难以契合的矛盾、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与目标完成度之间难以弥合的矛盾,究竟该如何解决?

在深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带着如下问题去细读,想从中得到答案。

问题1: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解并解决各种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问题2:如何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3:如何使学生在建构正确的历史观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思维第一》的学习,我找到了答案,深刻懂得了一堂好课应该有中心、有重心、有核心,而非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漫无目的地展开。《中外历史纲要》采取纲要式编排体例,每课涉及众多知识点,时间跨度较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透教材文本,把握内容主旨,凝聚核心观点;基于具体学情创造性地统摄课程、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围绕每课之纲,有的放矢,取舍教学资源。要有对接课程标准的定位意识、聚焦核心素养的育人意识和整合教材内容的学科意识。能够从大跨度、长时段,驾驭中学课堂;以大视野、大格局,关注中外联动;由读史料、品历史入手,实现文史互动。要整合“大概念”——厘清历史脉络,把握时代运势,明确特定时空下事物的内在联系,放眼全局以求全面而客观的解释;与“小细节”——折射历史进程,浓缩时代精华,透过人物命运呈现社会现象,借助人类活动涵养家国情怀。

通过《思维第一》阅读的深入,我更加理解:面对“双减”大背景,减量增质,教师更需涵养专业品格,独立思想,家国情怀。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理念,巧妙地学习运用“思维导学”,才会使学生乐学,老师善教,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在书中,房校长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从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给出了明确的量化;具体的实现路径规划也是清楚明了,解决了以往教学目标的“大而空、花架子”的难题;而先识“森林”后见“树木”的整体建构教学,与历史教学的“大时序、小专题的编写思路、主张单元教学、主旨立意、大概念教学”是不谋而合……可以说“思维导学”真正打通了教学难题中的“任督二脉”。

“思维导学”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关键环节。“目标”是灵魂,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学”是中心,“教”是途径,“评”是难点。依据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围绕目标开展教学评,依据评价审视目标的达成度,又通过引入学生的反馈学习信息,进行评价改进。

教学评一体化路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机融合。评价持续不断镶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评价环节全覆盖,从课前定位性评价:预习诊断→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确定;到课中过程性评价:任务驱动(问题情境)→即时评价反馈;再到课后诊断、反思性评价;而作业则从传统练习、历史微写作→评价反馈;作业的布置,转变为精准推送同类试题,实现“减量增质”。“评”贯穿“教”与“学”过程的始终。如此巧妙的使教育目标中的上位目标:人格;中位目标:能力;下位目标:知识;“三位一体”,完美实现,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生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从定性评价到要素观评,看得见摸得着,易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相融合,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思维第一》为新老师的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思维、思索、思考,需要永不停息、探索、永无止境,它的价值也将在实践中升华。通过不断建构与重构、勾勒出一幅完美的“思悟课堂”图谱,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所说:“教学是科学,要遵循客观的规律;教学是艺术,要有个性和创造性;教学是生活,既具体又有多样性;教学是实践,全要靠实在的努力;教学是事业,要追求更高的境界。”思史悟道,创新实践;学史明理,以史育人;前路漫漫,行则将至。

  

再读《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有感

闫顺德

一、拉锯

关于房超平校长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模式的接触从我校与房校长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开始。在此之前,自己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一员,我也一直在积极探寻着基础教育阶段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教育教学模式与路径。在不懈的努力下也自认为有所体悟,有所依赖。所以在接触房校长的大作《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思维第一:教学设计与实施》时不免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疑问审视。

在后续被迫参与培训的过程中,自己经历了阅读以上书籍并写读后感、参与学科组内教师在相关理念模式指导下的备课与观课、听房校长来校指导时对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点评修正、听房校长做教育教学相关主题的报告和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报告、按照房校长提出的三层学习目标来撰写日常教学教案并开展对应的课堂教学等活动和环节。这些经历让我对房校长的理念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和尝试,同时为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手段,尤其是在小组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上,依据房校长的理念我做了组织实验,班内小组凝聚力和小组合作效率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让我感觉受益良多。

但在学科教学方面我却一直处于不敢苟同的状态,首先是房校长对于国家层面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否定。这让一直以来以三维目标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依据的我感到强烈的不适应,也成为自身后期一段时间内对于三层目标教学“阳奉阴违”的根本原因。房校长认为“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程目标,并不是课堂学习的目标。把课程目标作为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来要求,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三层目标”作为课堂学习目标更适于指导教师设定日常的教学目标。读至此处我感觉房校长将“三维目标”与“三层目标”对立了起来。我本人则认为三维目标和三层目标应该是相辅相成,交融合作的。以三维目标为教育教学方向,以三层目标为落实课时教学、学习目标的具体抓手,在以三层目标为依据设计课时教学和学生学习目标时,时刻把三维目标放心头,为三层目标的设计提供方向和规范,这样才能够更高效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于“三层目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迷茫并质疑的。

一直到2021年冬作为八年级英语组教师代表参与了房校长指导的思维导学教学设计与验收活动,在被批评指正后本人再读了《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一书,对于思维导学的理念和模式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尤其是在该书的导论章节,其中提及的思维力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学习力三要素(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及两者间的关系我深以为然。其中指出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基础和关键,提高学生学习内动力,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为关键,推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此刻我意识到思维导学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项教育行动研究成果。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生命力。

二、落实

痛定思痛,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经历验收课前的课堂教学并比对现阶段对于思维导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不禁豁然开朗。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的英语课堂设计起点是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以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为首要原则。至于是否全体同学的思维力和学习力得到了提升强化,我并未多做思考。这便在事实上构成了低效课堂或者为低效课堂埋下了种子。尽管自己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上也积极运用当下国内流行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诸如依据课堂内容采用情境交际法、单元主题教学原则、紧密联系生活和实际、设计关键问题引领学生、重视课堂探讨与生成等理念原则。但总是感觉这些是零碎而不稳定的教学依据,其出发点是对教学内容想当然的合理高效呈现,而没有考量学生的实际接受效果!与思维导学相比,以上教学指导理念更多的是“术”而非“道”。思维导学则更像是有更加普遍指导意义的“道”。思维导学内涵涉及到的首要目标、基本原则、核心要素和主要方式将为我后期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加科学深刻的指导。

在学习目标方面,我将以三维目标为教育教学方向,以三层目标为落实课时教学、课堂学习目标的具体抓手,在准确分析学情和认真盘点知识的基础上规范地编写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和挑战性目标。在实现路径上,我将统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和可使用教学资源,明确地指出各个层次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时机,借助导学案,学习单,任务单等工具指导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在作业布置上,求精、求典型而不求量,重视学生模仿操练的同时以改编创造引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分层+自主选择的要求兼顾全体同学。在课堂活动上,重视关键问题的设计, 对话学习,关联学习和整体学习,强调可视化学习,使学生在自身基础上更高效地不断建构自身相关知识。在课后反思上,及时回顾反思当次课的亮点与不足,不断完善细节,同时注意找部分同学给出反馈与建议,认真思考,及时总结。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在此,感恩与“思维导学”的邂逅,使得自己对于课堂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知。

 

编辑:信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