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思悟课堂理念,提高“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和专业发展,提升以“思维导学”为方向的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我校在2021-2022学年寒假继续组织了《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读后感评比活动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组织的《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阅读展示活动。
该活动受到全国多所著名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投稿。我校在该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组织奖,陈瑞娜老师的作品获特别奖,冯芒、刘阿龙、马焕兰、于泳梅四位老师的作品获优秀奖。现选登第二期优秀论文以飨读者。
思维风暴后的沉思与探索
陈瑞娜
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教授中学历史已有七个年头,回顾七年的教学,虽不敢说废寝忘食,但也是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我也为自己不断带出的优秀学生自豪着,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事业感动着,拼搏着,甚至于有时工作中的成绩让我有了登临绝顶的自得感,导致了一段时间内自身的迷茫和低效……直到接触到房超平校长《思维第一》这本书和房校长的亲临指导,我忽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他把一线城市很多优秀的做法整合起来,把这些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高效而实用的学科教学方法倾囊相授,让我展开了对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具体如下:
一、沉思:改变观念,实现半放开到全放开的过渡
(1)豁然开朗,改变“满堂问”
成为老师后,我一直在努力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思想。课堂中也尽量让学生思考,注重学生的理解,减少“满堂灌”的嫌疑,自认为我的教学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读到书中第87页:“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教师依然没有转变自己是知识‘权威’思维,这种你问我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更不能产生新的思维”时,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还是没敢放手,而且放手的方式也不对。书中还有很多通俗易懂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思想中的困惑,如“好的习题课,解决一个问题就够了”……所以我必须转变观念,跟着《思维第一》的脚步,实现从半放开到全放开的过渡。
(2) 多问学生“你学到什么”
每位示范课老师讲完课后,房校长都会留下三个学生,让他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然后再开展相应的评课。我忽然在心里问了一下自己:你敢每节课都问学生学到什么吗?两个星期后你敢问“那节课你现在记住了多少”吗?一年后等初三复习时,你怕不怕他们说:“我只知道讲过,都忘了……”我不敢想了!
《思维第一》这本书,正是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房校长莅临我校做具体课堂指导,更让我对“以学为本”的基本原则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在每节课下课后,我也尝试问一问个别学生“你认为这节课哪个环节设计的比较好?”学生会回答“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线索,把事件串起来了,挺好”、“自己按照做题方法讲题,对题目的理解更透彻”……这样师生交流后,学生更明白自己应该掌握的能力与方法,我也更明白自己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也开始更自信。
(3)多让学生动动手
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动手”主要指课后开展适当习题的训练。历史老师往往以历史知识点多、碎,历史课堂时间有限为由限制甚至剥夺学生动手的时间。课堂中老师自认为讲解的清楚明了,学生的感悟则是“当时记住了,两星期后忘了,学后忘前”。这种情形必须被转变:动手不仅包括课后习题的训练,还要延伸到课前、课中。课前写剧本或者困惑;课中不追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还原,而是让学生动手,通过画思维导图、大事年表、时间轴、表格等形式完成历史事件的梳理。试卷讲评课一定要在课堂中挤出时间让学生在试卷或者笔记本中写下错因分析及归类;课后少量练习即可,不做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学生经历过自身的思考与书写整理环节,当我再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两个星期后问学生“那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心里就多了一些底气。
(4)多让学生动动脑
作为历史老师,很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老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还容易走入另一个误区:高度还原历史事件,为吸引学生,还会讲解一些历史小故事。课堂氛围是很活跃,但挤压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是接受的课堂,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与素养的提升。问题意识,高阶思维在课堂中的内化甚为关键,关键问题的设计是我今后备课时要不断探究的。
二、探索:情景动态化教学的广泛应用
每次问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学生的回答永远都是:“多点视频……”在阅读《思维第一》这本书时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创造学习的根本追求:历史——在“亲历”历史事件中畅想未来。基于以上的思考,“亲历”历史事件正好可以以视频这样的情景动态化教学展示。我对所教班级的20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问卷,52.76%的人喜欢影视剧剪辑的视频,36.18%的人喜欢自己或同学表演的视频,11.06%的人无所谓,可见大家对动态教学的认可。影视剪辑的视频学生看过后很容易忘记,自己动手参与的视频录制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准备尝试将情景动态化教学广泛应用到之后的教学。
在寒假期间,我就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才能(编写剧本、表演展示、道具制作、信息技术攻克等)完成本组的动态视频任务。现在已陆续收到稿件。虽然他们的稿件有些稚嫩,事件关系的本质没有交代清楚,正因为如此,也给我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同时我相信在我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教学模式也会逐渐成熟起来。
三、期待:思维导学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开花、结果
(1)就自己而言:《思维第一》这本书给了职业迷茫期的我改革的方向,让我对历史教学的备课、上课的热情重新点燃,对自己的课堂更加自信。我期待自己能将上面所思所想付诸于课堂,站稳、站好历史课堂,站出自己的风采。
(2)就学生而言:情景动态化教学几次尝试后,常听学生说:“要上历史课了,太好了”,这让我对自己和学生共建历史课堂多了几分自豪,也多了几份责任。通过思维导学指导下的课堂探索,我期待学生不仅仅喜欢上历史课,更对历史这一学科充满兴趣与探索欲。
(3)想对广大读者说:《思维第一》是一个全科类方法指导书籍。对于青年教师,它会为我们上课提供思路,避免抓耳挠腮式或者东拼西凑式的备课,让我们对课堂更自信。对于成熟教师,它会为我们带来新鲜血液,给以醍醐灌顶似的改革思路。我期待思维导学的模式能够早日在教学中全面落地开花,助力老师成长,助推学生成才。
总之,“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的思维导学原则的种子已在我心中萌芽。“多让学生动动手,多让学生动动脑……”这些理念的落地还有赖于后期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践行。“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不会放弃,期待在思维导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自己终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思维第一 全面提升学习力》读后感
吴洋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科思维是教学的永恒话题。房校长倡导的“思维第一 学生为主体”便要求教师在一线教学始终做到关注学生个体。而学生往往是不同的个体组成,课堂不能搞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每个同学的特质,细微处实现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呈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一、基于学情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预测学生通过一节课学习所能达到的目标,教师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设计时,便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其预设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初中生个体发展和对于所授班级学情的了解,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把同一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根据《思维第一 全面提升学习力》本书中所说,在进行学习目标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①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同时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相挂钩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要分层,不可统一要求③教学目标要求要有明确指向性。本书提出的“三层目标”清晰明了解决的以上三个问题。三层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和挑战性目标。其中基础性目标为识记与理解层次,全部学生能够达成;拓展性目标为应用与分析层次,80%学生能达成;挑战性目标则为评价与创造层次,10%学生能够达成。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完成基础性练习,能力提高后可以选择完成部分或全部拓展性练习;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基础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完成部分挑战性练习;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基础性和拓展性练习,之后完成部分或全部挑战性目标。
如人教版地理《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本节课基础性目标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的陡缓,判读海拔与相对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拓展性目标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选择合适的线路。挑战性目标为:根据老师给出的等高线地形图制作对应的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目标实现分层,可以指导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设置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成果的桃,便弱化学生畏难不学的心理,增强了学习信心,起到提升学习力的功效。
二、多元化选择实现路径
教师在设置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路径时,除了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学情,牢记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多元化的实现路径。如基础性目标,可以设置填空、根据文本资料能够独立观察简单归纳出答案的问题形式,重在强化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完成拓展性目标和挑战性目标做准备;而拓展性目标则可以在达成基础性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成思考题,重在强化思维加工,由小组合作,通过探究和讨论寻得答案,在解决过程中学生根据核心概念、基本知识、生活阅历、形成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得以激发,发现问题内容的实质;挑战性目标则是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开放式问题,小部分具备能力和时间的学生运用所学充足知识、学习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得以解决。
如七年级下册《8.3 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一课的基础性目标为“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我能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资源,并描述该地区经济特点”,对应问题设计为“请问贵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什么?为什么贵国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拓展性目标为“通过‘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论坛’形式,我能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对应问题设计为“这种经济模式结构对贵国经济有利还是不利?为什么?”;挑战性目标为“我能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未来经济发展提建议。”,对应问题设计为“请你结合贵国的实际情况,为贵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的实现路径,不仅达成教学目标,还丰富课堂活动,激提高生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检测重思维
课堂检测是掌握学生对于该课时掌握程度很好的途径。之前过多的重复作业、机械作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教学检测作用无效,学习负担加重,同时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总结,学习思维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因此在教学检测设计时首先要减少机械作业占比,同时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选择多样化、合适的教学检测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进行以下改变:结合学生手中的习题册,筛选出少量典型的对应基础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习题,达到检测知识和能力的目的;每章节知识完成学习后,布置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任务,达到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对于假期作业,布置学生观看地理纪录片,做好观看笔记,并进行分享,拓展学生地理见闻,积累地理案例。“思维导学”模式下的教学检测方式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也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主动力和学科思维。
房校长的这本书读后如醍醐灌顶,引我深思。它高屋建瓴地为一线教师的我未来如何更好开展地理教学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指明了方向。
编辑:信息组